《遼史補注》成書歷時半個多世紀,始撰于史語所時期,到陳述先生去世之前,方基本完成,又時隔26年才終于出版。所謂“好事多磨”。陳述先生在漫長的歲月里對這部書不斷進行補...
陳述雖于1940年離開了史語所,但他始終與史語所保持著聯系,認為自己只是從史語所請假至東北大學,故而后來屢次請求返所。只因時局動蕩,未能如愿。1948年出版的《史語所集刊》...
《遼史補注》的問世,可以看作是前輩遼史大家對史料做加法的扛鼎之作,無疑會成為后學晚輩不斷汲取營養、開拓創新的根基所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新生代遼史學人有責任在不忘...
士紳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被視為精英階層。20世紀40年代以來,關于古代“士紳”的界定尚未形成統一標準。費正清在《美國與中國》中認為,中國的紳士只能按經濟和政治的雙重意義來理...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在《孟子·公孫丑上》中有這樣的記載。可見早在孔子的春秋時代,作為郵驛性質的“置”已經存在。到了兩漢時期,“置”這樣的郵驛機構...
明太祖立鐵牌這一說法的提出,實際上是明末外廷朝臣出于反對宦官干政的需要,將太祖樹立為嚴禁宦官干政的典型,并以此建構宦官干政不合法的話語,以祖制為名向皇帝和宦官施壓...
雕版印刷術是中國對世界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學界討論最多、爭議最大的是它的發明時間。許多學者曾試圖從古代文獻中尋找關于印刷術最早的記載,或拘泥于考證《后漢書》中“刊章...
在我國古代,親屬之間尊卑親疏關系如何確定?親屬之間相犯如何定罪量刑?親屬之間犯罪可否相互告發?親屬犯罪可否互相包庇?父母去世官員是否要守喪?凡此種種,均涉及中國古...
商周貴族階層日常生活中的“禮”有兩種呈現方式:作為儀式規程的“禮儀”與作為物質載體的“禮器”。禮器是舉行儀式的主要道具,在具體的儀式場景中,所用禮器的種類、數量、...
在甘肅,有兩類考古發現震驚學術界,它們是敦煌藏經和西北漢簡。知道敦煌藏經洞的人很多,西北漢簡卻少有人知。近年來,隨著這些出土文獻的整理出版,逐漸露出了廬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