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歷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于永歷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明中期之后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時期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污昏庸;與后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饑荒,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1627年,陜西澄城饑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 明朝崇禎帝自盡后,南方的明朝遺老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先后擁立了三個明朝皇族為王。可是,國破家亡之時,南明不是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反而不斷地發生內訌,給了清朝可乘之機。在清軍的鐵蹄下,福王、魯王和唐王很快便被清兵消滅了。 ![]() 順治三年(1646年),南明的桂王朱由榔在廣東承繼大統,是南明的第四個皇帝,史稱永歷帝。永歷帝即位不久,清軍便大兵壓境,想要一鼓作氣滅亡南明,一統中原。看到清軍來勢洶洶,自己的兵力又不足抵抗,永歷皇帝只好放棄廣東,轉戰云南、廣西等地。 南方漢人思念故主,于是,紛紛地給予永歷朝廷各種支持。永歷帝率軍且戰且退,以保存實力為主慢慢同清軍周旋。 順治十五年(1658年),永歷帝在昆明建立根據地,并將昆明作為滇都。正當永歷帝想要有一番作為時,卻不料降將吳三桂率領清軍突然殺來,打了南明軍隊一個措手不及。永歷帝見吳三桂人多勢眾,只好領著兩千多個文武大臣逃入緬甸境內,以求東山再起。 緬甸一直都是大明的附屬國,看在往日的情分上,緬甸國王決定接納永歷帝等人。但是,為了避免禮節上出現問題,緬甸國王決定不見永歷帝方面的使者。永歷帝見緬甸方面不太信任己方的身份,于是,拿出自己的敕書讓緬甸國王查驗。 不料,緬甸方面將永歷帝敕書與神宗時期的敕書相比照時,發現上面所蓋的玉璽有差別,于是,更加懷疑永歷帝的身份。此時,多虧時代鎮守云南的沐天波拿出正南大將軍印,這才化解了僵局,獲取了緬甸方面的信任。 但是,隨著清軍的步步緊逼,緬甸國王對待永歷帝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永歷帝剛剛進入緬甸的時候,雖然狼狽,可是,仍有李定國的數萬大軍在后面護駕。但是,隨著李定國節節敗退,緬甸方面對永歷帝越來越不友好。 ![]() 更加糟糕的是,此時緬甸又突然發生政變,對永歷皇帝還算友好的國王莽達被叛軍處死,一直對永歷帝持反對態度的莽白登上了王位。 順治十八年(1661年),逃亡到緬甸的南明永歷帝收到了緬甸國王莽白的邀請。莽白對永歷帝表示友好,然后,邀請他明日過河,共商大事。永歷帝雖然將信將疑,但是,人在屋檐下,根本不敢拒絕莽白。為了保護自己又不得罪莽白,他派了四十二個大臣前去見面。 次日上午,南明大臣一露頭便被三千緬軍包圍。原來,莽白看到清軍勢大,早已與之暗中勾結。緬軍將四十二個大臣殺害后,又追到永歷帝的住處,殺死了三百多人。永歷皇帝見已經退無可退,于是,想要同皇后一起上吊自盡。 這時,他身邊的侍衛勸阻道:“太后年事已高,又身在異國他鄉。陛下如果引頸就戮的話,就會丟下太后,這就是不孝;而且陛下駕崩之后,就丟了社稷,這就是不忠。如此這般,陛下怎有面目見地下的高皇帝?”永歷帝聽了之后長嘆一聲,這才放棄了自盡。 緬兵將抵抗的人全部殺死,然后,將永歷帝和太子等人囚禁到一個小屋中。事變之后,緬甸方面已不再給永歷帝等人食物,幸好附近的緬甸僧人送來飲食,永歷帝等人才得以延續生命。幾天之后,緬甸國王莽白派人送來金銀細軟,并假惺惺地說:“洗劫你們的命令并不是我下的,這都是緬甸的暴民所為。”雖然內心惱怒無比,永歷帝等人也不敢表現出來。 他們對緬甸國王的暴行裝聾作啞,并唯唯諾諾地表示相信。 經此打擊之后,永歷帝身邊的隨從已經所剩無幾。他明白興復大明已成奢望,不過,仍然不愿因回到故土任人宰割。當年的十一月,太后再次病倒。永歷帝看到身體虛弱的母親,想起已被清軍占領的故國,不由地淚如雨下。他對總兵鄧凱說道:“太后又病了,如果天意實在要滅我大明的話,就讓韃子兵把朕殺了吧。但是,朕希望太后死后,你能讓太后埋葬在故土。” ![]() 緬甸方面沒有殺死永歷帝,并不是動了惻隱之心,而是由于吳三桂想要活捉他。次年二月,緬甸國王莽白為了對清廷表示友好,主動將永歷帝獻出。永歷帝被吳三桂抓后,幾個八旗兵看到永歷帝的容貌,感覺永歷帝具有帝王之相,先后聚集不少人,爭相剪掉辮子,最后企圖救他。 但最終,吳三桂還是將永歷帝等人押回了云南,不久之后便絞死了他,終年40歲,在位16年,葬于貴州都勻高塘山永歷陵。自此,南明的最后一個王朝也結束了。 永歷帝之墓至今未發現,僅貴州都勻大坪鎮有永歷帝的衣冠冢。當地扶姓人家說,是他們先人明朝大學士扶綱派人搜集衣冠而葬的,為隱其真,只傳是桂王墳,不留碑記。扶綱是因明亡不愿降清而回鄉隱居的。帝墓左邊是編修涂宏猷的發冢,右邊是節愍侯鄔昌期的衣帶冢。民國十年都勻縣奉令修史,查實桂王墳乃永歷墓,才為其樹碑立傳。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