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興盛的前夜!華麗的篇章之前暗藏的是波濤洶涌!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出自《易·系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貞觀共23年,唐朝在李世民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不斷強盛,最終取得了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根據《通典》的記載,經歷了隋朝末年的大動亂后,到了唐武德(唐高祖李淵年號)年間人口只剩下了200余萬戶。但經過貞觀23年的發展,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已增至三百八十萬戶。由此可見,李世民在位的23年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 貞觀23年,唐王朝不僅實現了國內的發展,而且在對外關系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可謂內治外安,從而為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這樣一個大治世掀開它華麗篇章的卻是“血雨腥風、鋌而走險”這樣的字眼。 ![]() 【玄武門前一場血雨腥風,三日后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并于兩個月后登基為帝】 兄弟鬩墻,一直是王朝史上宮廷爭斗的重要戲碼。這一點,在唐朝建立之初便顯現了出來。唐高祖李淵子女眾多,他的嫡妻竇惠更是為他生下了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四個兒子。其中李玄霸在李淵起兵前就離世了,所以到李淵稱帝建唐后,他的嫡生兒子還剩下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兄弟三人。 唐朝建立后,按照長幼秩序李建成被立為了太子。而李世民和李元吉,一個被封為了秦王,一個被封為了齊王。對李淵起兵的始末,本文就不作過多贅述和議論了。畢竟一千多年的歲月,不知道淹沒了多少事實。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李世民的戰功。 在唐代隋以及后來統一全國的大大小小戰爭中,李淵的兒子里李世民的軍功是最大的。從618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的重大戰役有三次。 ![]() 首先,淺水原之戰消滅了薛舉、薛仁杲的西秦勢力;其次擊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了唐朝的北方;再則就是虎牢之戰,一舉殲滅了割據河南的王世充和割據河北的竇建德。 尤其是虎牢之戰,李世民班師回京時受到了長安軍民的熱烈歡迎。有這三大戰役的支撐,李世民的威望越來越高。 雖然李世民也一直因功被加封,后來朝廷現有的官職封到頭了,李淵干脆造了個“天策上將”封給他。天策上將位在諸王之上,僅次于皇帝和太子。但李世民不僅有戰功,而且當時身邊還聚集了不少能臣武將。諸如房玄齡、尉遲恭等人。所以在這些基礎上,對于長兄李建成被立為太子李世民多少心中有所不滿。 李世民不滿李建成做了太子,而已經成為太子的李建成則忌憚弟弟的軍功。因此,大唐建立之初就迎來了一場兄弟之間的爭儲斗爭。這場爭斗不僅僅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兄弟之間的斗智斗勇,更是分別以太子和秦王為核心的兩個政治集團的較量。 論戰功李建成的確不如李世民,但也不能就此判斷李建成是個庸才。為此,近代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講了句公道話,他說: 然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與太宗各領一軍。及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后來佐成貞觀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為才智之人。 ![]() 公正一點講,李建成和李世民應該是勢均力敵的。當時李建成身邊也聚集了不少猛將謀士,而且還有四弟李元吉的相助。但在這場宮廷內斗中,這位大唐的第一位皇太子最后卻落了個慘敗的下場。為此,我們也只能拿天命來為李建成開脫了。 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身邊文臣武將的慫恿下最終下定了決心——殺掉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在和房玄齡、長孫無忌、尉遲恭等人商議后,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下伏兵,準備先發制人。一場血雨腥風在所難免,唐朝的第一次宮廷政變“玄武門之變”隨即上演。 其實當時李建成和李元吉接近玄武門前已經覺察到了不對勁,但最終還是沒能逃脫親兄弟的殺戮。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射殺,之后他們的兒子也統統遭到了殺戮。這是大唐的第一次政變,也是一場血腥、暴力的精心設計的殺戮。 玄武門之變三日后,李世民就成了大唐的新太子,并于兩個月后登基為帝是為唐太宗。 ![]() 【大唐內亂突厥趁機發兵,千鈞一發之際唐太宗鋌而走險】 玄武門之變終結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二人的恩怨,以李世民為首的秦王集團取得完勝而。但李世民登基后不久,北方的突厥人就舉十萬大軍攻打了過來。 突厥是當時中國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隋末天下大亂之際發展壯大了起來。唐朝建立之初,不僅北方的少數民族部落臣服于突厥,就連許多中原的割據勢力也依附于突厥。李淵起兵時,也曾結好突厥。因而,當時的突厥大有當年鮮卑拓跋氏之志,欲圖入主中原。 但不巧的是,那些曾經依附于突厥的中原割據勢力,后來一個個被李唐消滅了。突厥的力量某種程度上被削弱,因而入主中原的美夢自然也擱淺了。但626年唐朝內部的玄武門之變,又讓突厥人看到了希望。 當時的突厥已經分裂成東西兩部,東突厥正處于強盛時期。得知李唐內部發生了政變,于是東突厥頡利可汗發兵十萬向大唐突襲了過來,他想趁這個新生的中原王朝政權未穩之際取而代之。 ![]() 突厥的十萬大軍先從涇州(今甘肅涇川北)打開了一個缺口,而后一路挺進沒多久就打到了武功(今陜西咸陽市武功縣)。等到農歷的八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唐太宗登基的第十六天,突厥大軍已經打到了高陵(今陜西西安高陵區一帶),此時距離唐都長安已經不遠了。 雖然唐太宗派出了尉遲恭等領兵御敵,并且在涇陽(今陜西咸陽涇陽)取得了小勝,但依然無法挽救整體戰局無法遏制突厥人入侵的步伐。最終突厥大軍還是打到了渭水河畔,此時距離長安城僅四十里之遙了。 突厥大軍在渭河的北岸駐扎了下來,一時間長安城內人心惶惶。在這千鈞一發時刻唐太宗李世民決定鋌而走險、劍走偏鋒,國家危亡時刻李世民拿出了他帝王的胸襟和膽略。于是,這位大唐的新皇帝只帶了房玄齡、高士廉等幾個隨從,便騎馬來到了渭河南岸。 【渭水之盟為大唐的興盛贏得了時間,唐朝迎來第一個治世“貞觀之治”】 李世民是個軍事天才,更是個談判高手。他不卑不亢、不畏不懼,一面責備頡利可汗背約,一面與之和談,并與此同時調集軍隊前來馳援。最終在李世民的疑兵之計下,突厥因畏懼而退縮,此后突厥和唐朝在渭水便橋上簽署了停戰協議——渭水之盟。 ![]() 簽署完停戰協議雙方斬白馬立盟,而后頡利可汗便帶著他的突厥大軍撤離了唐朝。本來兵臨城下的一場惡戰,就這樣在李世民的“鋌而走險”下被扼殺在了搖籃里。 渭水之盟讓李世民終生難忘,這是對他的一次考驗更是一種恥辱。但不可否認的是,渭水之盟卻也是柔弱勝剛強的一次偉大試驗,體現了唐朝帶頭人李世民的剛強和明辨。 當時李世民初登帝位,長安城兵力空虛,突厥大軍又來的突然。渭水之盟的簽訂,在對唐朝極其不利的情況下避免了一場大戰,從而為唐朝日后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取了時間。 渭水之盟后唐太宗勵精圖治,一面發展國內經濟,一面積極備戰。最終在630年將東突厥清出了歷史舞臺,頡利可汗被俘,基本上消滅了突厥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此外,唐朝還通過一系列戰爭平定了諸多外患。唐太宗時期不僅國內取得了長足發展,在對外關系上也成就很大。消滅了東突厥后,唐朝的疆域擴大到了陰山以北600里,勢力范圍達到貝加爾湖。這也是中原王朝的版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到達了貝加爾湖畔。 ![]() 大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農業社會的巔峰,而貞觀之治更是一個難忘的治世。悠悠五千年華夏,分分合合的演義中無不昭示著一句話:落后就要挨打! 而唯有統治者剛強、明辨,人民才有安居樂業的機會,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進步、強大,國家強大才不至于遭受欺凌。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