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名言:“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這里的“勢”就是大勢、趨勢、省情。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必須準確把握省情特點。四川情況非常特殊,具有相對獨立性,能夠自成體系,原因在于四川盆地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地理單元,幾乎包含了中國甚至世界所有地質地貌和氣候特征因子,具有不可遷移性和仿制性。長期讓學界和社會困惑的一些問題,具有特殊性、本質性和挑戰性,需要我們專門研究,必須建立一門獨立的學科——“天府學”! 建立“天府學”的時機已經成熟 其實,學界很早就察覺到四川的特殊性,曾經提出了建立“蜀學”“成都學”“四川盆地學”等訴求和設想,特別是四川大學何一民教授撰寫的《成都學概論》水平高、分量重,但由于認識水平和研究手段的限制,許多思想都沒有形成氣候和學派,影響力和傳播力不大。如今隨著科技手段的發展,特別是大數據、GPS系統、數字地球、空間技術等進步,對地球表面的認識已經非常深入細致,因此建立“天府學”的基本條件具備,加之近年成都市對“天府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視,積累了大量認知和人才,對“天府學”的孕育和成型發揮了催生和助產的重要作用。 “天府”二字的歷史考證 “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國。發明者就是著名的縱橫家蘇秦。這個靠“頭懸梁、錐刺股”、“學而優則仕”的人物跑到秦國去討好秦王,說秦國如何強大,他創造了“天府”二字,說秦國真乃“天府之國”也。為什么經過2000多年后,天府之國由北向南遷移到成都了呢?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兩個歷史性的錯誤,一是征集民夫搞建筑導致男性短缺,生育跟不上;二是大興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史料表明,經過春秋戰國,秦統六國,當時人口大概一億多,而且女性比男性多得多。秦始皇沒有實行休養生息,反而派遣30萬大軍到北疆戍邊,同時征集民夫30萬筑長城,又征50萬民夫修阿房宮、征70萬民夫建驪山秦陵,這就造成了人口生育不足和生態環境破壞。另一方面,在四川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第一任是張望,只會打仗)修建都江堰,為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隨后三國時期諸葛亮獎勵農耕、發展生產、興修水利等,對成都平原的農業發展是一次重大的推進,四川境內達到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升平現象,使天府之國的名聲得以傳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時期,李白的一首詩“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云山如錦繡,秦間得及此間無”使成都平原“天府之國”的地位得以鞏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將“秦”與“蜀”比較而對蜀地地位加以確立的詩句,成都平原因此取代秦國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專利權。可見,在農業社會,天府之國是指富饒、美麗、幸福、安逸、舒適的地方,帶有濃厚農耕文明的色彩。四川人的“巴適”“安逸”就是由此而來。 從學術上講,“天府”名字來源有三種,三者之間有統一性。一是中醫經穴名。出自《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手太陰肺經。位于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下3寸處。主要用于胸肺、五官疾患等,如咳嗽,氣喘,一般直刺0.5-1寸,可灸,因名天府。人體總計穴位有720個,醫用402個,其中要害穴位有108個,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為72個,致命為36個。公元前五至一世紀的《黃帝內經》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并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天府穴位很重要。二是周禮中記載的官職。記載始見《大戴禮記·少閑》篇,天府檔案庫。西周宗法制度逐漸完備,宗廟設置與收藏更趨完善,于“春官”下設“天府”,《周禮·春官·天府》記載:“天府,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三是表示富饒地域。古者尊祖為“天”,“府”、“庫”相通,是謂天府。《荀子·大略》記載:“學問不厭,好士不倦,是天府也。”意思是勤學好問不知滿足,愛好賢士不知疲倦,這是獲得知識的天然寶庫。天府釋義為天子的府庫,比喻某地物產豐饒。作為地區的稱呼最早見于《戰國策·卷三》,蘇秦稱秦惠文王統治的地方為“天府”。 “天府之國”一詞早期出現在《史記·留侯世家》:“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天府指關中地區。渭河平原自古灌溉發達,盛產小麥、棉花等,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產區,成為帝王建都的風水寶地,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記載: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天府指成都平原。由于天府之國原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區,所以歷史上也有個別典籍作為個例在個別時期稱呼部分地區為“天府之國”,如華北北部、江淮、閩中等地區,但都屬于零星用法,如《大明一統志》卷一:“京師古幽薊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形勝甲于天下,誠所謂天府之國也。”天府指華北北部。2008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舉辦”十大新天府” 評選活動,推出了31處中國最適宜居住的“新天府”候選地。這些地區環境優美、衣食無憂、生活幸福。最終十個地方脫穎而出,被該雜志評為“十大新天府”,分別是:成都平原、嘉南平原、伊犁河谷、膠東半島、閩南丘陵平原、雅魯藏布大拐彎、三江平原、呼倫貝爾、蘇北平原、寧夏平原。 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選列四川避亂。“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是《隆中對》中的名句,作者諸葛亮之所以協助河北人劉備得以稱帝,恐怕也與讖語“勝不離川”相關吧。三國時候,劉備率一支打打逃逃的烏合之眾,卻能夠保全實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與四川這個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抗日戰爭時期,四川是大后方,是糧源和兵源的主要供應地。據統計,從1941年征收實物起至1945年抗戰勝利,四川共出糧10238萬市石,占當時全國征收糧食總額的三分之一。抗戰時期全國財政支出為14640余億元,四川負擔4400億元,占全國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實際上四川擔負國民政府財政支出的50%左右。據戰后國民黨政府統計,抗戰時期四川共有350萬人出川抗戰,64萬人傷亡。14年的抗戰,四川無論是提供的兵源、勞動力,還是財政稅收,都居全國之首。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