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沿津浦鐵路迅速南犯,于1938年6月4日侵占淮南大通煤礦、九龍崗煤礦和淮南鐵路。日軍占領淮南后,把淮南煤礦作為實行“以戰養戰”政策的重要戰略資源區,對礦工進行殘酷剝削和迫害,在淮南大通煤礦、九龍崗煤礦修建嚴密的區域性碉堡群和水牢等設施,實行法西斯統治。如今,這些設施遺址有些已不復存在,幸存下來的得到了黨和政府的保護。2013年3月,萬人坑、秘密水牢等9處侵華日軍淮南罪證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現狀 大通萬人坑位于淮南市原大通煤礦南邊,舜耕山北麓的南山腳下。日軍侵占大通煤礦期間,瘋狂掠奪煤炭資源,強迫礦工在技術落后、環境惡劣的情況下采煤。僅在1942年秋至1943年春,就有一萬多名礦工罹難,大量尸骨堆積在南山腳下。1943年春,日軍逼迫礦工挖了三條長20米、寬5米、深3米的大坑,把漫山遍野的尸骨集中拋入坑內,形成了白骨累累的“萬人坑”。 站后碉堡是日軍為了監控大通礦區,于1939年秋修建的軍事設施。該碉堡位于原大通火車站后面,故稱為站后碉堡。該碉堡為磚石水泥結構,外表為圓筒形,高14.1米,內設4層,從2層到4層,每層設5個槍眼,是日軍在大通地區修建的36座碉堡中最高的一座。 碉堡水牢位于原大通第一小學西北角,建造于1939年冬,用方形石塊砌成,整體為圓柱形。碉堡水牢分地上地下兩部分,地面以上為碉堡,地面以下為水牢。碉堡水牢是當時日軍為保護侵占大通煤礦時設置的“警備隊”而建的,原有四座,現僅存一座。 秘密水牢位于原大通煤礦南門外,建于1939年冬。此水牢建立在一座房子的下面,上面偽裝成“辦公室”,靠墻有4個“煙囪”,是水牢的透氣孔。秘密水牢是日軍審訊、關押抗日志士的場所。該水牢在新中國成立后才被發現,人們從水牢里打撈出多具遺骨和鐐銬。 窯神廟修建于1941年6月,是一座青瓦屋頂、斗拱飛檐的日式建筑,建筑面積約94平方米。1941年正月,大通煤礦發生井下透水事故,工人余月和、李富先被埋井下19天零3小時未死,日軍借此大肆渲染封建迷信,說是窯神保佑,遂糾集各包工把頭,扣除每個工人3個班的工錢,并于1941年6月建造了這座窯神廟。每逢年初年末或有工人遇險不死,均集會敬奉窯神,是日軍利用封建迷信進行思想統治的場所。 除以上五處遺址外,還有日軍司令部、彈藥庫、南宿舍碉堡和日軍地堡等四處遺址。日軍司令部舊址為一四合院,建筑面積約600平方米,建成于1938年,現位于九龍崗鎮淮南十四中院內,是當年侵華日軍在九龍崗的辦公場所,俗稱司令部;日軍彈藥庫為一層平房,建于1938年,建筑面積73平方米,亦位于十四中校園內;日軍南宿舍碉堡建成于1939年,通高6米;還有一座建于1938年的日軍碉堡,僅3.8米高,俗稱地堡。 九處遺址中,萬人坑遺址和秘密水牢保護和利用狀況最好。自1968年以來,大通萬人坑教育館對三條大坑中的尸骨加以保護,不斷征集文物充實展覽,以翔實的史料和展品揭露了日軍侵華罪行,已接待國內外參觀憑吊人員1200多萬人次。2015年適值抗戰勝利70周年,大通萬人坑教育館推出“日軍侵占淮南煤礦罪證陳列”,常年對外免費開放。現大通萬人坑教育館是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秘密水牢在1968年由原大通煤礦南門外遷至萬人坑教育館西北側,與萬人坑遺址一并對外免費開放。其余七處遺址文物本體保護狀況基本完好,目前尚未對外開放。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