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對外交流史源遠流長,至遲從漢代開始就有僧人使臣遠游域外,留下有關當地經濟、社會、文化、地理、宗教等多方面的豐富記錄。這些歷史文獻不僅為中國學界所重視,在國際上也有相當的地位和影響,相關的研究和翻譯工作也有很長的歷史,且目前仍在不斷發展。今天我國倡導一帶一路建設,這些古代域外書寫的歷史與現實價值更加凸顯,不無遺憾的是,其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至今仍為學界冷落。 古代域外書寫文獻翻譯與跨文化影響 在浩瀚的中國古代文獻寶庫中,域外書寫所占的規模并不大,但其意義和價值不容小覷。那么,究竟有多少中國古代域外書寫文獻被翻譯為外文?每一部又有多少譯本?目前尚未見有確切的統計數據。筆者估計,數量應相當可觀,因為其中不少都有多個外文譯本,如元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已有法譯本3個、英譯本4個,德語、日語、韓語、泰語、柬埔寨語、越南語、希伯來語譯本各1個。另外,譯本的數量也是動態變化的,《真臘風土記》4個英譯本中,最近的是2010年在美國出版的,另一個稍早的譯本于2007年在泰國出版,間隔時間不過三四年,而其韓語譯本則是2013年翻譯出版的。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的古代域外書寫都在國際上倍受青睞。但即便如此,這批文獻的外譯本數量也是不容低估的。 從跨文化影響方面來看,古代域外書寫的翻譯工作從19世紀就開始了,影響至今不衰。《真臘風土記》的首次翻譯出版是在1819年,譯者是法國漢學家雷慕沙。據說當年法國人發現淹沒于叢林之中的吳哥古跡,與這一譯本也有重要關聯。此書的新譯、重譯仍在繼續,其重要價值和影響力由此也可見一斑。如今它的不同譯本不僅是各國學者研究柬埔寨高棉王朝歷史的必讀文獻,也是民眾到柬埔寨世界遺產吳哥旅游的首選參考資料。從亞馬遜圖書網上的《真臘風土記》譯本評論中可以看到,不少人都推薦去吳哥的游客先讀此書,也有不少讀者是看了此書之后才決定去柬埔寨旅游的。 空間書寫與文化記憶 新世紀以來,翻譯的文化研究呈現出一些新的動向,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就是對空間與記憶問題的關注。我國古代的域外書寫基本上可以歸為對他者文化的空間書寫,其中這些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記憶片段也是隨處可見。從這些文獻的翻譯研究探討世界對一帶一路沿線空間的跨文化認知與建構,探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民族文化記憶的跨界傳播與旅行等問題,是促進民心相通、文化互鑒極為重要的課題。 一方面,翻譯不僅是在某一空間中發生的跨文化實踐,它本身也在不斷塑造和建構他者空間,促進我們反思自我文化的空間存在。簡言之,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空間實踐。在人文地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以及文學研究領域,空間早已不再是純粹的客觀實體,而是越來越被理解為一種社會文化建構,個人與群體的歷史、生活、經驗、情感、語言、敘事、想象等都是空間的構成要素,為其賦予意義和價值。那么,古代域外書寫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空間(包括社會空間、政治空間、經貿空間、宗教空間、民俗空間、教育空間、建筑與景觀空間、日常生活空間等)的跨文化敘述與建構,在語言轉譯和文化傳播過程中又經歷了什么?不同的譯者如何處理中國先人的空間敘事,與之相關的文化意義和價值賦予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形與重構?其背后有哪些可能的影響因素?體現了怎樣的跨文化空間政治?這樣的翻譯與跨文化空間實踐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空間中如何被接受并產生社會效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需要思考空間的翻譯與重構,空間意義的跨文化流變,空間與他者形象建構、文化認同等議題,因而對上述研究問題的考察和探討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另一方面,我國古代域外書寫翻譯與傳播同文化記憶傳承密不可分。所謂“文化記憶”,即一個文化群體所共享的記憶,主要通過文字、圖片、器物、場所、傳統、儀式、民俗等方式展現和傳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記憶在我國古代域外書寫文獻中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宗教、民俗、傳統、儀式、景觀等方面的記載中,文化記憶的痕跡清晰可辨。那么,這些用古漢語書寫的他者文化記憶在跨語言翻譯與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得到了怎樣的再現?這樣的文化旅行有沒有產生記憶的流變與重構?如果有,哪些記憶得以較好地再現,哪些發生了變形、扭曲,哪些又被遺忘?這體現了怎樣的記憶政治?有哪些因素在其背后發揮作用?這樣的跨文化記憶傳播如何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民族的形象建構與身份認同?如何影響其與中國的文化互鑒、民心相通?類似的研究問題還可能有很多,基于古代域外書寫的翻譯傳播,探討一帶一路與跨文化記憶問題,其學術與現實意義都是毋庸置疑的。 一帶一路是聯通和理解世界,促進世界和平、開放包容、均衡發展的新范式。深入考察不同國家,包括被書寫對象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亞發達國家以及西方世界對于中國古代域外書寫的翻譯、傳播和運用,將有助于我們思考中國域外知識建構的跨文化意義和影響,進而做好“一帶一路”倡議的故事講述,理解一帶一路框架中中國與世界的多向關聯,探索促進民心相通、文化交融互鑒的具體路徑與策略。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省外語研究與語言服務協同創新中心)
(責任編輯: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