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楊立三在擔任抗日軍政大學校務部部長的同時,還兼任過中央軍委總后方勤務部副部長(部長葉季壯)、八路軍兵站部部長兼政委,在后方幫助運籌前線后勤大計。1939年4月,應朱德、彭德懷、左權的聯名電請,楊立三奔赴晉東南(后到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正式主持八路軍前方后勤事宜。在這一崗位上,他創造了令敵人都感到震驚的后勤奇跡。 “最有后勤工作經驗” 兩國交兵,武器自然是非常重要的。當時,我八路軍兵工廠生產的步槍規格不同、性能各異、零件不能互換,且生產效率低、質量差、成本高。到職后,楊立三首先抓了步槍生產的標準化、制式化。從我軍常年山地作戰的需要出發,他召集后方勤務部下屬的軍工部部長劉鼎及技術人員反復研究,結合我抗日根據地設備、技術與物資供應條件,吸收國內外各種步槍的優點,提出了一種槍身短、刺刀長、重量輕、能與日軍“三八式”步槍抗衡的新槍設計方案,并立即組織試制。1940年8月1日,當楊立三帶著新槍樣品向彭德懷匯報時,彭非常滿意,親自定名為“八一式”步馬槍。僅1940年下半年,楊立三主持的后勤部門就生產了3300多支“八一式”步馬槍,大大提高了八路軍的火力。 后面內容更精彩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地雷、手榴彈既威力大,又構造簡單,楊立三決定把它普及為對敵斗爭的利器。1941年初,根據中央軍委“關于普遍設立炸彈制造廠”的指示,楊立三、劉鼎聯名向八路軍總部建議:每個軍分區成立一個手榴彈廠,所需干部和技術骨干由軍工部選派;地方政府以縣為單位,組織地雷生產,軍工部負責供應雷管,并幫助培訓骨干,普及造雷技術,開展群眾性爆破運動。彭總采納了這個建議,并親自在太行地區進行了動員。1941年3月,楊立三指示軍工部,在山西武鄉縣溫莊、黎城縣東崖底村分別開辦了地雷訓練班,分期分批培訓武委會主任和民兵隊長。訓練班上,根據楊立三要求,軍工部長劉鼎親自講授地雷制造和爆破知識,并編印了《地雷制造與使用法》、《各種地雷觸發裝置法》等小冊子分發給學員。以這些學員骨干為基礎,楊立三又指示軍工部在各地層層辦訓練班,很快在華北抗日根據地掀起了一個“村村造地雷、戶戶有地雷”的爆破運動,炸得日軍暈頭轉向,惶惶不安。那時,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成年人幾乎人人都學會了制造地雷的技術,涌現出數以千計的“造雷英雄”,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地雷戰”。在抗戰史上,提到“地雷戰”,不能不提到楊立三和劉鼎。 據我軍后勤史記載:抗戰時期,楊立三領導的后勤部門共造槍9758支,修槍近10000支,生產擲彈筒2500門,修炮約1000門,復裝和新制槍彈223萬發、擲彈筒彈19.8萬發、迫擊炮彈3.8萬發、手榴彈58萬枚。此外,還協助地方生產手榴彈、地雷千萬枚以上。在楊立三主持下,在最困難、最簡陋的條件下,八路軍后勤戰士創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用智慧和勞動,創造了連敵人也感到震驚的奇跡,為取得抗戰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0年12月22日,八路軍總部召開規模空前的后勤工作會議。在開幕詞中,彭德懷代表中央軍委高度評價楊立三對我軍后勤工作的貢獻時說:“楊立三同志是我們部隊里面最有后勤工作經驗的一位同志,也可以說是八路軍后勤工作的創始人。……許多友軍直到今天沒穿上棉衣,我們早已按時穿上了。三年來,我們的衛生工作人員使許多傷兵、病員恢復了健康,兵站運輸了大批的資財,兵工方面也補充給部隊不少武器彈藥。我們甚至可以說,倘若沒有三年來后勤工作各同志的努力,我們是不能想象能這樣順利支持長期戰爭的。”
(責任編輯:admin) |